学生实践报告合集五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实践报告5篇,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实践报告 篇1毕 业 实 习 报 告
专 业:网络工程
学 号:10102109
姓 名:林培平
指导老师姓名:
[实习目的] 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一直都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与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次实习就是想在实践过程中运用这些专业技能,将所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有了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很好地去实践,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学校只是个学习的地方,是一个很小的社会和机构,并不能让我们充分的去展现自己的才华,所以我们在学校只能很好地提升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而并不能去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素质,所以我们应该更早的走向社会这个将形形色色的人融在一起的大熔炉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比如老板、同事、客户等以及如何处理与那些今后与我们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人,积累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社会见闻以及锻炼自己的说话技巧。在实践中能了解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企业对人才的哪些需求以及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能够更有目的性的去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也能更好的了解到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自己更早的能融入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适应社会的发展。
[实习时间]
20xx年3月1日~20xx年3月25日
[实习地点]
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501号恒华大厦天津市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实习内容]
在此次的实习过程中,主要是网站和编程软件的应用以及社会实践的一些工作,比如与同事一起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和对图书数据的管理,以及图书整理的相关工作。
[实习体会] 实习过程中每天的工作、生活都是一样,不过以前暑假做过兼职,所以这些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在工作中同事老是跟我抱怨工作是如何的劳累,又嫌工资低,每次提到这里,我只能是笑笑,随便的应和两声,其实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也觉得很累,而我不会去附和他说公司的不好,但是我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态。不能把工作当做一种任务,而是要把工作当做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保持良好的心态直接决定了你在工作中的效率和劳累程度,也许我就是心态比他好,会处理事情以至于之后老板对我的看中。我觉得毕竟是实习,我们就应该脚踏实地的去干,去处理一些复杂劳累的事情,此时我想起了孟子他老人家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那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与这些相比,我们现在的烦恼算什么,这些只是为了在工作中锻炼一个人的承受
1
能力,在困难面前能够知难而进,而且能较好的完成工作,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以至于为未来的管理层职位打基础。
在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对图书数据的管理过程中严重感觉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不充分,认识到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弥补这些不足。在实践过程中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切身感受到有了理论和实践之间辩关系,有了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变得有条不紊,而在实践中却能够更好的去理解理论。比如说老板让我们设计图书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很难,不想动手去做,但是在压力的驱使下我们找了相关的书籍看了才开始动手做。这个管理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就是给客户看的,后台是为图书管理员设计的。虽然期间也遇见不少的困难,但是都被我们一起解决了,比如说在网站制作过程中购物车和数据库的计算等有点麻烦,其他的还好。后来又要求我们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管理图书,我起初觉得这么简单,后来做了才知道,这不是一项简单的活呀,任务量太大了而且有些操作很麻烦。在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事情不像我们理论中想象的那样,你觉得特别难的,可能你做了之后你才知道原来没有那么难,你觉得简单的也许做了之后你才知道原来这也不足,那也有差错。所以我觉得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不能一味的凭借理论去想象,要“举事必躬亲”,这样才能更好的去积累相关经验,这样以后处理事情就能凭借自己的理论我以往的经验去处理了,一切在于行动。
这次的实习也让我实际的感受到了在公司和在学校的区别,感受到与同事、老板打交道与和同学、老师相处的差异。社会就是社会,学校不能与其相比,在学校中的我们是如此的安逸,花钱从来不考虑着钱是如何来的,体会到赚钱的不容易,深刻感受到爸妈的艰辛和无奈,决定以后要好好孝敬爸妈,不能再让爸妈为我们操太多的心,让自己慢慢成熟起来,成为一个能自食其力,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而且我也学会了如何去处理一些问题,比如说同事问起工资的事,老板问起同事在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其他难以回答的问题和对于突发状况的处理等。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回答的不好,会影响跟同事、老板之间的关系。比如就工资而言吧,我在工作中表现很好,老板也看在眼里,发现每次只要我来了,事情办得又快又好,而且他还省心,不用为之后出现一些问题去操心,所以发工资的时候就比一般的同事多。后来他们问我发了多少工资,我本就是一个老实的人,所以也没有想那么多,跟他们说了,说完之后我后悔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说了自己工资比他们高,他们跟我干的活一样,为什么工资就低,这不仅仅是对工资的多少问题,最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的能力和老板的认可太度等的表现。也许后面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就会随着这句话的说出滚滚而来,所以说话是要讲究技巧,要想着说,不能抢着说,那样总有一次你会跳进自己挖的坑中。
总体而言,此次实践还是令我比较满意的,不仅满足了我起初的一些想法,还有更多意外的收获。公司老板对我的印象很不错,还表扬了我,说我做事比较
2
积极实在,从不弄虚作假,把你一个人放在一个地方我都不担心,因为你将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处理,尽职尽责,而且我觉得只要把事情交给你你都能办好。另外老板在对一些纠结的事情的处理中也主动问我的意见,而且给我的工资比同事要高出那么点,还主动跟我一起吃饭,最后我们还成了好哥们,现在虽然我不在公司上班了,但是我们依然还保持着联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次实习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开朗大方,积极乐观的人,善于与人相处,能很好地融入到一个集体当中并起到一定的作用。处理事情也比较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善于学习和创新。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做事的时候发现同事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或者发现他做错了,我总是一味的向他灌输我的思想和知识,就没有考虑到同事的感受。现在我想问自己他愿意听吗,或者他就认为我是一个高傲的人,我自己不会做或者做错的地方我能够虚心学习,从善如流,这不代表别人也跟我是一样。所以以后这方面得注意。另外我不会很好地拒绝别人的一些请求,每次都是 ……此处隐藏5176个字……所,一个社会唯一能容纳他们的地方而已。这令我反思,究竟怎样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仅仅只是提高老人的生活条件吗?我并不这样认为。人活着的意义不仅在于吃饱穿暖,还要有精神上的满足,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介绍的一样,人首先需要生理上的保障,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然后是安全上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其次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就包括了亲情。接着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才回有高层次的需求。我们国内的很多养老机构大多只重视老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及生理需求,而忽略了其他的需求,或者根本就认为老人没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都是我们老年人社会工作中的思想误区。在这点上,国外的养老机构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有报道新闻说国外有家养老院,为老人们制定了一整套“延缓衰老”、“保持年轻”的课程,每天都给老人们布置作业,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这就是为了满足老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反观我们的养老院,最常见的情景是老人们在一块儿闲聊,除了偶尔打牌下棋,就是毫无兴致地翻翻报纸杂志,或独自散步,或呆坐着晒太阳。院方开展的集体活动很少。不动脑筋,精神空虚,会加速人的衰老,可我们的很多养老院显然没意识到这一点,把对老人的关心、体贴单一地表现在物质条件改善、生活待遇提高上,精神方面却很少顾及,老人在养老院只能消磨时光,闲度余生。有些老年人刚进养老院时还挺有精神,几个月呆下来,便苍老了许多,衰老的速度很让家人担心。只有当一些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来到养老院时,和老人们做游戏、聊聊天,他们才会很开心地笑。其实国外养老院的“不老经”早已告诉我们,让老人们快乐、充实一点,有时并不需要多大的成本。
(一)对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过大,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但在社会服务系统完善以前,这种养老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养老”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很难设想政府能够拿出一笔巨大的资金建立众多的养老机构。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通过良好的社会服务帮助老年人在原有住所内安度晚年;二是要建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或对现有住宅进行改造,以适应老年人需要,使家庭养老成为可能。老年人退休后仍住在原有社区,保持原有社会关系的连续性;同时鼓励活跃期和自理期的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发挥原有专长,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负责社区安全巡视与监管,参与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工作。这样,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不仅能为社区建设贡献余热,而且能通过劳动充分肯定自身的社会价值,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延缓衰老过程。 既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又可减轻政府负担。
(二)关于老年居住环境的创造
采用社区服务与家庭养老结合的养老模式,应注重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并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住宅建设上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日本建设省在1995年推出了“长寿社会对应住宅设计指针”,规定今后所有住宅建设都应考虑老年人生活需求,“尽可能在同一楼层配置门厅、厕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楼梯、厕所、走廊等空间设置扶手”,“厕所、浴室尽可能确保可供护理的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独立生活的居住环境,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住宅建设中至少应在多层住宅的底层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进行设计,或为改造成为老年住宅创造条件,如减少室内外高差、将踏步改为坡道、将浴缸与洗脸盆分开以做到干湿分离等等。
2.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3.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两代居”房型。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在这一点上国外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日本在70年代推出的“高龄者同居户入居优待办法”对两代近居予以奖励,因为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这一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4.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应注重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设置晨练场、门球场,各种形式的休息空间、交往空间等,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住宅设计利用架空层及楼梯休息平台等,稍加改造即可作为交往空间。
综上所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必须从老年人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我国现有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特殊情况,建设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创造出一个安度晚年的幸福乐园。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
经过这次实践我有很深的体会,首先我们在思想上存在着不重视老人的观念。尊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当今社会,这种美好的品质似乎在逐渐被人遗忘。也许是生活所迫,但我们始终都不应该忽略生育我们的父母,他们把年轻给了我们,现在我们成年了,而他们老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去关心他,照顾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安详的晚年。 从政府的叫的来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仅仅依靠法律和道德要求公民尽赡养的义务是不够的,政府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完善的养老体系,要有适宜老人居住的环境,要培养专门照顾老人的工作人员,这些都是当务之急。
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要大力支持养老工作的发展。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一些民办的养老院已经陆续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出现,这是养老工作的一个希望,但这还是不够的,这需要社会各界以及国家的的支持。一位民办养老院负责人说道:“在发展养老机构增量的时候,国家应当实行民办公助的政策,鼓励民办养老院发展,并给予适当补贴,当然对于偏僻贫困地区的养老院,如果没有民间力量愿意进入,还是应当由当地兴办;而在盘活存量的时候,应当实行公办民营的政策,如果有民间力量有进入的意愿,就应该通过改制改造将给民间力量兴办。”她预测,“一旦国家放手并资助民间力量,民办养老院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