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实习报告四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与实习报告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与实习报告 篇1水,乃万物之原,所有的水工建筑物都是围绕民生大计而建造的,那些老一辈的水利专家在他们兢兢业业的辛勤工作下建造了一座座举世闻名的水利枢纽,使我们的民族免受一次次的洪水侵害。短暂的水工认识实习很快结束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收益匪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现将实习报告总结如下:
一、实习地点:
安徽撮镇排灌站,安徽六安佛子岭水利枢纽,横排头水利枢纽,淠河干渠,龙河口水利枢纽。
二、实习内容:
1、初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枢纽配套建筑物的总体布置,组成及运行管理情况。
2、了解不同类型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型式,作用。
3、了解水工建筑物、水利工地施工、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
三、实习时间安排:
5月24上午去撮镇排灌站 ,下午参观水利模型室。
5月25上午去霍山路上,下午参观佛子岭水利枢纽。
5月26上午参观横排头水利枢纽下午参观淠河干渠。
5月27上午参观龙河口水利枢纽下午返校。
四、枢纽工程简介
1、佛子岭水利枢纽
佛子岭水库为新中国第一坝, 位于淮河支流东淠河上游,始建于1952年元月,竣工于1954年9月,是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水库,佛子岭水库由拦河坝、溢洪道、输水钢管、发电厂四部分组成。
拦河坝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全长510米,顶宽1.8米。拦河坝分为东坝、连拱坝、西坝三段,东坝是重力坝,长52米;西坝下部是重力坝,上部是平板坝,长45米;中部连拱坝段长413.5米,由20个垛,21拱组成。坝顶高程128.46米,1983年加高为129.96米(不包括防浪墙1.1米),最大坝高75.9米。 坝内安装输水钢管9道,设在13、14、15号垛内的3道用于泄洪、灌溉,设计最大洪流量225立方米每秒。其余6道是发电引水管道。
溢洪道在东岸山凹,露顶式,堰顶高程112.56米,顶宽63.6米,6孔,单孔宽10.6米,每孔安装双扉滚轮平板钢闸门,最大泄洪量7500立方米每秒,百年一遇溢洪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
2、横排头水利枢纽
被誉为“横排仙境”的横排头水利枢纽位于大别山区安徽省XX市XX区苏家埠镇以南4公里处,是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的源头,工程始建于1958年8月,于1965年6月全面竣工,这项工程由溢流坝(长500米,高7.75米)、土坝(长610米,高7米)、总干渠进水闸(5孔,每孔净宽5米,高6.6米,设计流量300立方米/秒)、分流岛和船闸(闸室长120米,宽6米,高6米)六大部分构成。它们犹如结成了一把锋利的长剑,将古老的淠河拦腰截断。在溢流坝和土坝上面,抬高佛子岭、磨子潭和响洪甸三大水库发电后的尾水和区间来水,形成一个面积达125公顷的浩浩渺渺的湖泊。
3、淠史杭
淠史杭灌区是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千米。灌区水源来自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和梅山水库。总库容66亿立方米。该灌区于1958年开工 ,1959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1987年干渠以上工程完工,支渠以下工程还在进行。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城市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包括: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渠首枢纽工程,7级渠道的2条总干渠,11条干渠,19条分干渠,总长1384千米;1.3万条支渠、斗渠、农渠,总长2.26万千米;大小渠系建筑物2万多座;中小型调节水库1066座和21万口塘坝,有效库容12.3亿立方米;抽水站、补水站总装机容量14.1万千瓦。该工程实现了40万公顷农田的自流灌溉,实灌面积达58万公顷,并解除了淠、史河下游的洪灾,减轻了淮河干流的洪灾。
4、龙河口水利枢纽
龙河口水库,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建成受益, 1969年最后竣工,历时十一个春秋。 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沙壳坝”,全长1000多米,底宽190.8米,坝高34米,海拔高度75.4米,总计完成土方160万立方米,容水量8.2亿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在我国三年最困难时期舒城人民用肩挑手推而筑成的,是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十大水库之一,巍然耸立在龙河寨和栲栳山之间。
五、实习感言:
1. 此次实习使我了解到课本上学习的知识都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所运用的模型和原理也是最简单最理想的类型。熟悉了解了水利枢纽的组成与总体布置,各种水工建筑物的组成和作用,水电站的典型布置方式。
2.了解和掌握了水库各部分的组成、形式及其功能,各建筑物的形式选择
的特点。了解典型水利枢纽的功能及各项水利工程的作用。了解水利工程枢纽总体与布置图,了解水利工程建设的一般过程和工程设计。
3. 学会了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多向从事水利工程的前辈学习,同时要转换学习方法和态度,改变以往过于依赖老师的被动吸收学习方式,应主动积极向他人学习和请教,同时加强自学能力和驾驭解决难题的本领。
4.通过这次实习,我切实感受到以前所学的知识运用欠灵活。主要是因为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运用起来很困难,因此,今后在学习中应该重视积累和运用,使所学的知识由量变到质变,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水工认识实习告一段落了,但通过这次短暂的实习,从中学到了许多以前在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这些新的收获,将对我以后的学习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认识与实习报告 篇2姓名
学号:
院系:理学院08化学
指导教师:
实习单位:南湖橡胶厂
实习报告
实习是学校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在暑假期间由学校安排到南湖橡胶厂进行为期二十天的实习,实习期间我们和正常工人一样作息。由于考虑到安全问题,将我们安排到的生产车间是成型区,都是纯手工制作。让我们体验到团队精神,有汗水才有回报。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有苦又累有快乐的二十天。
实习目的
实习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来,培养我们对未来工作的认识增加我们对具体的生产的了解。扩大我们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我们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意识。同样的让我们了解社会 ……此处隐藏3966个字……/p>
2、其次,激励我们更努力的学习,同时,我也深感计算机和英语的重要。在这个信息社会,不进步就是退步,只有不断的掌握更新知识,才能赶超别人。未来的竞争愈演愈烈,停下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来察觉趋势的小变化,而学习,是能发现改变的最佳途径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十几年的学习,最终都是要用于社会实践中去的。知识的积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谓学无止境,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实践。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各种知识技能的人才,现在不抓紧学习,不仅会无法承担这份重任,甚至会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时代给了我们压力,也给了我们动力,让我们努力学好各门知识,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这次的暑期实践,锻炼了我独立的个性。离开了家长、老师、同学,一切都要靠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个人有个人的事情要做,给予的帮忙也是有限的。只有做事不依赖别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办事果断,不拖拉,才能出成效。在工作中在所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需要求助别人,但在求助别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自己勇敢的克服,采取积极的态度,培养个人独立处事的能力,这样,必将获得最终的成功。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还懂得了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一位同事这样对我说过,成功是一扇门,打开成功之门,有时勇气和胆识比能力和知识更为重要。无论怎样的人生,其实都是由自己来划出的轨迹,技能、才干、个人品质再加上适度的冒险精神,才是企业用人的标准。
回到久违的校园,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孔,依旧是稚气未脱的笑容,而今却又多了几分坚毅,多了几分成熟。这一脸的风尘,一脸的汗水丝毫掩饰不住大家心中的激动。是啊,只有走出象牙塔,踏进纷繁芜杂的社会,我们才能真正体味这生活的丰富,品尝收获的喜悦。
一个月的实践,对于我们这群初次踏入社会的学子来说实在是短暂而又弥足珍贵。在短短的一个月里我们要迫使自己从不谙世事的初生牛犊,成长为有能力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人。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而更珍贵的是社会和生活给我们的教育和启迪,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是有一些人一些事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我们懂得生活和人性的魅力。
认识与实习报告 篇4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学校让学生到各种地点去实地学习。认识实习不仅对学生能否在参观中学习知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
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院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书本与实践的结合打下基础。
我们一共去了四个地点认识实习,分别是半坡遗址、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大雁塔广场。以下是我对这四个地点的建筑风格及结构特点的分别认识。
一、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遗址大致分为 3个区,即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在聚落的中心,周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绕,中间又有一条宽2米、深1.5米的小沟将居住区分为两片,形成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分的两组布局。大壕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制陶作坊窑址群。 半坡类型的房子发现46座,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筑,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周围有1~6个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泥作成。
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储藏东西的窑穴分布于各房子之间,形状多为口小底大圆袋状。家畜饲养圈栏两个均作长方形。半坡人的住房,从发掘的房屋遗迹来看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上的。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其建筑风格:门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雏形,再向屋内发展,形成了后进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两个“次间”,正是“一明两暗”的形式,如若横向观察,又将隔室与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从早期的“半地穴式”发展而来的。这种雳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筑而成。整个房子用12根木桩支撑,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规整的柱网,初具“间”的雏形,它是我国以间架木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构框架式建筑。 半坡遗址居住区占地约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窑穴等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一条大型壕沟。
遗址发掘出房屋46座,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每种又各有半地穴和地面上木架建筑两类。与房子相关的遗迹还有柱洞和灶坑,半坡遗址发现柱洞200余个,都属于泥圈柱洞。灶坑共发现89个,其中42个保存较好,在灶坑附近或里面,往往有大量完整的陶器,多为炊煮用的粗陶罐或饮食用的细陶钵。主要用来储藏食物和用具的窑穴,共发现200多个,多密集分布在居住地区内,和房屋交错在一起。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较小,有多种形 状;晚期的较大,一般为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壁和底部均加工平整。
在居住地区的外围,环绕一条大型防御性壕沟,平面呈南北向不规则圆形。壕沟现存长度约300米,各部分形制基本一致,上宽下窄,北部一段口宽6—8米,深5—6米,靠居住区的一边沟壁坡度较大,并且沟口比另一壁高出约l米。在沟底发现3根炭化木柱,间隔各有4米。
二、曲江国际会展中心
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展馆面积4.6万平方米、广场8万平方米,已于20xx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展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会议中心面积5万平方米;同时配备酒店、商务写字楼、餐饮、康体及体验中心,构成西安会展经济示范园区。
展厅布局采用双排式,7个相同的展厅由一条中廊隔开,北面4个南面3个。展厅错开排列,这样的布置有利于连续顺畅的参观流线。每个展厅为一个设计单元,7个相同的单元组成整个会展。
文档为doc格式